昨天下午,闵行区新梅小学举办了一场非遗传承项目课程共享活动,展示学生学习盘扣制作的成果。没想到校长陈红说:“这门课程刚引入时险些夭折,因为上课时要让孩子们飞针走线,还要灵活使用剪刀,是不是会有点害怕?好在,是孩子们的热爱和坚持,才让这门特色课程保留了下来。”
“又是针又是剪刀,起初是蛮让人担心的。但是,别把孩子们看得太娇嫩,只要老师引导和管理得当,在课堂上使用针和剪刀做手工,也不会一定就是危险行为。”盘扣社团指导教师陈婉玲说,社团办了三年,没有发生过一起伤害事故,反而是参加这项活动的孩子们越来越细心了,手也变得更灵巧了,更不容易发生针扎到手、剪刀戳破皮的事了。
新梅小学放心让孩子们接触和使用缝衣针、剪刀的做法被传为了美谈。昨天,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所属的15所学校的近两百名学生,排着队到新梅小学上盘扣课。“这是我第一次拿起剪刀。”“在家里,我从来没碰过缝衣针,连我妈也不会缝纽扣,扣子掉了都是找外婆缝的。”……孩子们纷纷向记者吐槽家长的“精细化”保护,让他们与缝缝补补之类的家务活绝缘了。
沪上一所小学的班主任说,学校规定孩子们的文具盒里是禁止携带剪刀、美工刀等尖锐工具的,现在的美术课也不教剪纸了,改为手撕纸,即便偶尔要裁纸张,提供给孩子们的也是塑料圆头剪刀,连刀片都是塑料的。“怕出事”“求保险”,让青少年的动手能力每况愈下。
剪开斜条,拗出各种造型,再用针线收口,孩子们的小手在布料上穿梭,剪刀和针线成了“魔法棒”,制作出蜻蜓、葫芦、胸针、戒子、莲蓬等各种可爱的盘扣饰品。看着孩子们的作品,上海市街头艺人(盘扣)王美兰说,手工活应该代代传下去,如果连针线、剪刀都觉得有危险,那孩子们长大了还怎么生活啊?“正是家长们的充分信任和孩子们的大胆探索,我们学校这个盘扣社团才能一年又一年坚持下去。许多出自孩子们之手的作品,家长看了都激动不已。”陈红校长说。
“我在新梅小学带了三年盘扣社团,报名的学生越来越多。其实,胆大、心细、手巧,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王美兰说。
本报记者 王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