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持续深化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用心打造青年皆有可为的希望之城 创新引领时代 青春点燃梦想

( 2024年11月25日 ) 来源:解放日报

来源:解放日报 日期:2024-11-25

“千校万岗”2024秋季上海建设交通航运青年人才就业专场招聘会

上海市小学生爱心暑托班

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

市级青少年创新实验室——中国商飞天空光环境模拟实验室

宝山区科创湾“青年驿站”

 “这里是上海,梦开始的地方;我们都是,年轻的力量。”每年11月,上海进入进博时间,这首属于青年志愿者的歌都会在申城唱响。

如歌中所唱,青年因城市而聚,城市因青年而兴。城市要实现与青年的“双向奔赴”,就要推动城市对青年更友好,让青年在城市更有为。

目前,上海正在扎实有序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工作。2022年,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提出,建设青年发展型城市,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20232024连续两年,“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试点”等相关表述写入市政府工作报告。两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团中央的坚强领导下,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从开局起步、绘制蓝图,到全域推进、持续深化,用心用情用力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

坚持统筹谋划。启动伊始,上海构建“三四六”试点工作体系,率先在全国推动全域建设试点,到目前已建设青年发展型街区83个、园区87个、社区131个。上海紧抓基本场景建设,把回应青年需求与加强空间友好充分融合,在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体现青春元素,不断培育壮大青年发展型城市的网络节点,让“根系”扎得更深。

坚持精准施策。从实施服务青年创新、就业、安居、健康、婚恋的“五大服务计划”,到上线“上海青年政策在线平台”,实现700余项惠青政策一键可查,上海坚持从青年视角,依托联席会议机制,打好“政策+服务”组合拳,优化青年多样化、多层次发展需求的政策环境和社会环境。

提升服务力 让青年更宜居宜业

上海积极回应青年的民生关切,推动政策和实事项目落地,努力为青年解决后顾之忧。

筑起“安居梦”

打通青年融入城市的“最初一公里”

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底,上海14岁至35岁常住人口714.29万,约占全部常住人口的28.7%。常住青年人口中非沪籍青年占比三分之二,其中78%的外来青年以租赁房屋为住所。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长期以来,他们一直把“青年安居”议题放在重要位置加以研究推进。

2023
年以来,市房管局在全市建设筹措保障性租赁住房14.5万套(间)。团市委在保租房、人才公寓等青年集中租住地建立“青年中心”,以需求为导向,嵌入学习培训、交友联谊、就业创业等社区服务,满足青年“玩·聚·成长,在一起”的现实需要。

今年“保租房进校园”活动通过政府、高校和保租房项目企业联动,开展政策宣传和供需对接服务,共同助力高校应届毕业生在沪安居乐业。现场吸引超过1.01万名毕业生咨询,2700余名达成租赁意向。

此外,为吸引集聚青年人才来沪就业创业,全市首批设置“青年驿站”点位70余个,为来沪求职青年提供免费过渡性住宿。“95后”陈东钰是法国索邦大学环境科学博士,因为意向工作都在张江科学城,便入住了位于张江核心区的浦东国际人才驿站,一周的体验让他很满意,顺利拿到offer后,他留在了上海。

由团市委牵头实施的“追光小屋”困境未成年人家庭居室微改造项目作为2024年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已顺利完成。两年来,共完成447间“追光小屋”微改造。“我们希望各部门和社会各界,能在青年成长的要紧时拉一把,让更多外地青年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说。

做好“稳就业” 提供全链条保障

稳就业是民生根本,也是青年所需。面向用人单位,上海提供补贴激励,盘活岗位资源、拓展政策性岗位;面向青年求职者,做好就业指导服务。团市委推出了“就业十条”举措,全力促进高校毕业生等青年就业创业。市人社局优化高校毕业生报考本市事业单位、国(央)企相关条件,建成“15分钟就业服务圈”社区就业服务站点355个,两年来帮扶2.65万名长期失业青年实现就业创业。

今年上海高校应届毕业生人数达到24.5万人,团市委发动青联委员、青企协会员所在企业参与保障大学生就业,通过举办专场招聘会的形式助力解决就业。此外,还持续推进大学生乡村创业帮扶计划、志愿服务西部计划、实习“扬帆计划”、社区实践计划,并建成了全链条的就业保障服务机制——对低年级聚焦就业引航,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就业观;对高年级注重求职辅导,提升大学生社会化和就业能力;为毕业生提供就业相关法律咨询;为职场新人提供保租房与公租房服务、公积金政策辅导等。

助力“生育友好”

一体考虑婚嫁、生育、养育

今年5月,一场别开生面的“七待有你 怦然心动”上海青年爱情节闵行专场活动在闵行文化公园的音乐广场浪漫启幕。第一次参加活动的柯女士在现场成功牵手,她说:“整个过程充满新鲜感,我们已经约好了去看主办方赠送的电影和展览。”

成家立业是青年的人生大事和普遍需求,婚恋交友关乎青年的健康成长及社会和谐发展。2023年以来,“上海青年爱情节”已举办系列活动19场,为1.7万人次的单身青年牵线搭桥。去年61日起上海婚姻登记实现“跨省通办”,惠及3.56万余对新人。

科学育儿关系到儿童的健康成长。上海针对不同婚育阶段强化婚孕保健一体化服务,不仅为年轻父母提供系统、人性化、有针对性的孕产期保健服务,还发布03岁婴幼儿发展要点与支持策略,为家长和托育机构提供指南。

近年来,上海的学前教育与托育服务资源不断增量扩容。通过嵌入式、标准化的家门口服务点建设,社区托育“宝宝屋”不断升级,目前已开设260多个,提供约3.3万个临时托育托额,将科学育儿指导服务融入市民“15分钟社区生活圈”。而已持续十年之久的上海市为民办实事项目——小学生爱心暑托班持续开办,今年又首次开设寒托班,两年来共设置1507个办班点,有效缓解看护难题。

加强“身心守护” 构建青年健康新格局

2023
年,上海制定《上海促进中小学校体育工作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行动方案》,其中明确提出场地设施升级与赛事育人增效两项重要举措。去年起,为倡导公共体育场馆免费或低价向中小学生公益开放,上海将每年9月第三周的周六设为“青少年健身公益开放日”,为提升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保驾护航。

“您好,这里是12355。我是咨询师,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等候在上海12355青少年服务台心理咨询师这句“标配”开场白之后的,可能是一颗焦急求助的心。这条热线,从电话线到网络平台,多年来持续抚慰着求助者,陪伴着青少年健康成长。2023年至今,12355青少年服务台热线、网络平台总服务量超15.8万人次。

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全面实施,推行中小学生全员导师制。一系列强化儿童身心健康关爱服务的举措逐步落地,形成了家校社医联动的格局。

提升创新力 铺就青年出彩之路

打造“年轻人的希望之城”,是一项庞大且复杂的工程。上海善于把系统工程分拆到每个细节中,在推进工作的过程中,紧抓创新这个“牛鼻子”。

引才聚才 营造一流的人才发展环境

为了加大人才招引力度,上海打造了一系列赛会平台,包括“海聚英才”“创·在上海”“留·在上海”“创青春”等,形成了引才聚才强磁场。

“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走过十年,从首届百名参赛者,到如今每届约2000个青年创业项目报名,已累计吸引超6万名青年展现创新智慧,释放创造潜能。今年1027日,第十一届“创青春”上海青年创新创业大赛的启动仪式上,团市委在全国首创成立上海市新兴产业青年创业人才协会。

17个青年发展型城区(含临港新片区)、29个青年发展型街镇建设试点中,不少实施方案都包括人才政策。比如,浦东新区先后出台了一系列人才新政,率先试点境内外高校外籍应届毕业生可直接申办工作许可,同时完善青年人才发现培养、评价使用、流动配置、激励保障机制,构建系统集成的人才政策体系和全链条服务培养体系。

作为青年发展型试点街镇,南京东路街道成立了南东青年人才智库,汇聚一批金融、财税、法律、科技等领域的青年英才,带领青年岗位建功立业,让青年更有为。

创新实践 在家门口实现创新创业

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通过科普教育,激发青少年的科创基因,提高青少年的科创素质和能力,才能更好地把他们培养成真正的创新型人才。如何让创新触手可及?上海青少年创新实验室给出的答案是——由点及面,编织创新网络。

善淘,中国首家连锁慈善商店;上海市中医文献馆,新中国最早成立的中医药科研单位之一;上海创新创意设计研究院,“世界级设计驱动式创新转化引擎”;金山区的山阳田园、蔬菜农博园,乡村振兴体验基地;长宁区的新华·社区营造中心,共创美好生活的平台……这些看似毫无关联的地方,都是“创新实验室”。

家门口的一颗颗星星连在一起,构成创新的“宇宙”,为青少年打开新世界的大门。

“要在青少年中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就要有实实在在的载体,以家门口的创新实验室为枢纽,打造青年科创、文创、社创、乡创的集聚地,通过系列体验和课程,让青年在家门口就能创新创业。”团市委相关负责人表示。

目前,100余家市级青少年创新实验室已遴选产生。这些为青少年创新“发烧友”在家门口、单位旁搭建的共学平台和实践空间,已经成为普惠性、混龄化创新教育的综合性服务平台和实践新空间,助力创新资源集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目前,24小时“年轻力”单元启动规划研究,旨在集青年创新创业、安居优居、发展增能三大需求为一体,全天候、全方位、多功能支持青年创新创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

岗位建功 与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同频

为了给青年搭建建功立业的平台,聚焦建设“五个中心”重要使命和“急难险重新”任务,青年岗位建功行动深入实施,构建岗位建功育人体系,组建青年突击队2643个、青年建功联盟105个、青春助企服务团114个。

此外,团市委还致力于提升“青春助企服务团”功能,完善创业培训、创业服务、开业指导“三位一体”工作机制,做实区企交流平台,动员青年参与志愿服务,投身社会治理。

提升成长力 助力青年实现梦想

住有所居、业有所立、爱有所得之外,上海关注青年追求高品质生活、学习的核心诉求,以高质量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供给为青年成长发展“充电赋能”。

文化引领生活风尚 丰富青年体验

为了提升城市文化年轻力能级,上海打造了多个沉浸式、数字化、年轻态消费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通过扮靓“演艺+”“文化+”商圈街区,释放文体商旅展联动效应。

身着汉制、唐制等精美华服,观看三林龙狮、马桥文化等非遗展示,参与棋艺、投壶等“打卡”互动……今年春天,“中国华服周·沪上繁花”系列活动在上海举办,吸引30余万名中外青年参与。这种让传统节日“活”起来、“潮”起来、“火”起来的方式,推动传统文化与青少年双向奔赴。

5
27日,“光荣之城 青年行”红色大寻访启动。活动面向全市广大青少年,在“光荣之城”2024红色文化季8个寻访主题、45个点位基础上,推出“一区一特色”的16条特色路线,涵盖点位打卡、路线寻访、话题分享、文创兑换等多种参与形式,覆盖青少年超11万人次。

教育主导持续发展 满足成长需求

在课堂内,市教委出台全国首个《义务教育课后服务工作指南》,提供2000余门进校服务免费课程。同时,实施新时代基础教育扩优提质行动计划,促进普通高中优质特色发展,以校企协同、现代学徒制等举措,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聚焦青年思想提升、文化涵养、技能发展、社交互动等方面的需求,团市委联合社会各界力量,整合优质资源,以青年中心为载体,开设“青年夜校”,倾力打造青年“充电站”“服务站”和“交友站”。

95后”女生杜文对非遗文化十分感兴趣,通过松江的青年夜校,她近距离接触到了传统木工,虽然挑战不小,但她动力十足。目前,团市委已经筹办了195家青年夜校,开放课程521门,招收学员逾万名,成为凝聚赋能青年、促进社区融合新载体,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喜欢把自己送去青年夜校“去班味”。

空间丰富生活体验 让身边更多彩

近年来,上海愈发重视城市生活空间的打造,发布252个“家门口的好去处”,建成100家演艺新空间。在社区公共空间中,打造家门口“一站式”服务综合体和便利的社区生活圈。去年,以“城市美育”为牵引,推出113家“社会大美育课堂”,开展近8000场艺术普及教育活动,让高品质文化服务“随处可见”“触手可及”。

在提升社区文化生活品质方面,上海深入实施基层公共文化设施更新与提升计划,两年来新建、改建市民健身步道142条、运动球场356片,今年还新增24小时开放的城市公园55座。

开创新局

点燃希望之炬 照亮前行之路

下一步,上海市青年工作联席会议办公室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重要思想和关于城市工作的重要论述,聚焦“一项重点”,抓好“三个关键”,持续深入推进青年发展型城市建设。

所谓“一项重点”,就是做好青少年发展“十四五”规划收官和“十五五”规划编制工作。

“三个关键”,分别是“政策”“文化”“安全”,强化政策支持和资源导入,加大惠青政策宣传力度,让好政策与青年“零距离”;推动青年文化与城市文化交融共进,以“年轻力”激发创新创造活力,发挥文化聚人心作用;合力筑牢城市安全屏障,用心守护青年健康成长。

凝聚众力,锐意进取,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引领青年挺膺担当,为这座青年近悦远来的希望之城贡献青春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