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妇女报全媒体记者 高越
3月11日下午,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集中采访活动举行,4位来自不同领域的基层一线女人大代表走上“代表通道”,带来了基层群众的期待与声音。
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要改变家乡
全国人大代表、河南南阳雅民农牧有限公司总经理赵昭是一名返乡创业青年。她笑着说:“现在大家形容一件事厉害,爱用‘牛’字,巧了,我干的事儿就和牛有关,在老家南阳,我养了4000多头牛。”
出生在白河岸边的赵昭,大学毕业后决定回乡养牛。这并不是她“一时冲动”。往返于城市和农村,赵昭发现城市发展的日新月异和农村的相对落后形成了对比。“我觉得,我们这一代年轻人,考上大学的目的不应该是为了离开落后的家乡,而是要回来改变家乡的落后。”她的话语坚定有力。
于是,赵昭怀揣梦想创立养殖合作社,从零起步。资金短缺,她贷款买牛犊、盖厂房;技术匮乏,她钻研专业书籍;经验不足,她便向村里的“牛把式”虚心求教,从50头小牛逐步发展。
经过多年努力,目前流转养殖基地225亩,同期饲养肉牛4000头,同时流转种植土地2000亩,实现了种养结合。合作社带动周边500多农户致富增收,赵昭成为大家心中信赖的“牛倌”。
“我最欣慰的是通过技术创新、模式创新,带动更多乡亲改变多年来传统低效的生产方式;通过探索粪污资源化利用的途径和方法,把腐熟发酵的牛粪作为种植双孢菇、养殖蚯蚓的基料,打通生态循环链条,提供更多就业岗位。在脱贫攻坚战中,通过技术指导、产业帮扶,帮助200多贫困户成功脱贫。”赵昭说。
让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
“茅店村曾经是一个偏远的小山村,尽管有好山、好水、好农产品,但是由于种植没有规模,销售没有路子,乡亲们辛苦一年下来,收入微薄,积极性不高。”全国人大代表、江西萍乡武功山茅店村党总支书记谭新萍说。
怎样把种在地里的“土疙瘩”变成村民增收的“金疙瘩”,是谭新萍一直思考的问题。她深知,打开销路是关键,于是提出了“畅通零散型农户农产品销售渠道”的建议。
谭新萍说,去年,武功山农产品配送中心落户茅店村。配送中心匹配了先进的冷链设施,解决了储存和保鲜的问题,让乡亲们实现了订单式生产。
如今,村里的农副产品正通过配送中心源源不断地售往城市的“餐桌”。茅店村不仅建了配送中心,还与江西省粮油集团开展合作,推广优质水稻种植,现已推出联名品牌大米,村民们种植水稻的积极性更高了。同时,依托武功山景区,村民们还发展了民宿、农家乐等。“我们村从一个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变成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村’,村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谭新萍的话语中充满了自豪。
祖祖辈辈期盼的“沙地变良田”梦想实现了
全国人大代表、辽宁彰武农经总站农艺师王秀英是一名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在沙化耕地治理及农业技术推广领域,她一干就是30年。
“我的家乡地处辽宁省西北部、科尔沁沙地的南部,是农牧交错带上的典型生态区。新中国成立之初,沙化土地面积占全县总面积的96%,大风带着沙子一个多小时就能刮到沈阳城。”王秀英回忆,当时风沙弥漫,白天也需要点灯。
在王秀英六七岁时,她就开始跟着父母和哥哥上山栽树。一代代彰武人在号称“八百里瀚海”的沙窝子,探索出了中国三大治沙法之一的灌木综合治沙法,开创了樟子松人工治沙的先河,并为全国荒漠化治理提供了“彰武方案”。
如今,王秀英成了家乡的一名高级农艺师,探索实施了“以树挡沙、以草固沙、以水含沙、以光锁沙”等一系列综合治理模式。目前,三北防护林带向科尔沁沙地的腹地推进了13公里,平均风速降低,有效阻挡了科尔沁沙地南侵的脚步,守护了辽宁乃至京津冀的生态安全。
“我们也没有忘记致富。依托‘耕地轮作’‘光伏治沙’等项目,综合运用多种技术,用实实在在的产量为乡亲们送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王秀英兴奋地说,“我们团队承担的全国首批玉米单产提升工程项目示范区,硬是在沙地上种出了连续两年亩产超过2000斤玉米的‘吨粮田’,逐步实现了祖祖辈辈所期盼的沙地变良田的梦想。”
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我的责任
作为守护文物的一员,全国人大代表、新疆阿勒泰地区文博院馆员卓娅·巴合提日常负责野外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有空时也做馆藏文物的公益讲解。
作为一名来自文博领域一线的人大代表,卓娅·巴合的建议主要围绕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传承提出。“在我国西北地区,岩画类石质文物类型丰富,体量较大,因大多凿刻在山体和岩壁之间,经野外长期的气温变化、风吹剥蚀、生物侵害,逐渐生成了岩体裂隙、空鼓、溶蚀等多种病害。”卓娅·巴合提说,“我提出代表建议,希望通过数字化采集手段,更好地呈现文物保存现状,完整并及时展现相关图案及保留研究资料。这些建议得到了国家相关部委的积极答复和推动落实。”
从今年3月1日起,新修订的文物保护法正式施行,开展文物保护工作有了更加坚实的法律保障。在第四次全国文物普查实地调查工作中,普查队员们奔赴天山南北,全面摸清“家底”,一笔一画地准确记录着不可移动文物的环境,及时研判生产生活可能对文物带来的影响,全面做好文化遗产系统性保护的基础性工作。
“我深深感到,保护好、利用好珍贵文物,就是保护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生生不息的根脉;让文物‘传下去’‘活起来’,是我们新时代文物工作者的重要责任。”卓娅·巴合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