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吴帆
日前,《关于加快完善生育支持政策体系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的若干措施》颁布,该政策聚焦生育支持,致力于为家庭提供全方位保障。政策明确提出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从提高儿童医疗服务水平到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涵盖多个关键领域。这一举措旨在减轻家庭育儿负担,满足家庭对高质量育幼服务的需求,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儿童发展的良好氛围,推动建设生育友好型社会。
加强育幼服务体系建设旨在促进儿童的健康发展与全面保护。通过制定综合性的政策措施共同优化儿童的医疗服务和托育服务,响应家庭对高质量育幼服务的需求,并营造全社会共同支持儿童发展的氛围,体现了家庭友好的理念,促进儿童的全面发展。总体上,育幼服务体系的政策设计呈现出以下几个明显的特点:
政策内容的持续推进与创新体现在几个关键领域。首先,政策明确规定提升儿童医疗服务水平,确保儿童在疾病发生时能够获得及时的医疗保障。其次,政策鼓励发展新型托育模式,例如社区嵌入式托育和家庭托育点,这些创新模式有望为服务供给带来变革,增加托育服务的多样性,更好地满足不同家庭的具体需求,提高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再者,政策展现了灵活性,允许地方政府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和调整具体措施,允许地方政府在政策实施中进行创新,以适应当地的特定条件和需求,从而提高政策的适应性和有效性。
育幼服务的可及性与便利性是政策考量的核心要素。政策通过强调普惠性,致力于实现服务的普及和平等获取,尤其关注低收入家庭,以缩小育幼服务获取上的差距。政策明确提出增加普惠托育服务供给,并优先实现地市级托育综合服务中心的全覆盖,旨在通过多样化服务形式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确保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基本的托育服务。此外,政策通过增加服务供给,提升服务的地理和经济可及性,确保更多家庭能够方便地获得服务。政策鼓励发展托幼一体化服务,这不仅能有效利用社区资源,增强托育服务的可及性和便利性,还能为家庭提供更多选择。托幼一体化服务在服务内容、管理模式等方面形成的协同效应,有助于提升育幼服务的整体质量。
采用了多样化的政策工具以实现目标。政策工具的综合运用旨在构建一个全面、高效、公平的育幼服务体系,满足家庭需求,提升政策的整体效能。政策设计通过经济激励手段,有效降低了家庭在育幼方面的经济负担,提升家庭的获得感。此外,政策通过鼓励而非强制的方式,支持用人单位和家庭发展多样化的托育模式,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和多样化。同时,政策中也涵盖控制型工具,通过设定服务供给标准和推动托育综合服务中心在地市级的全覆盖,确保了服务供给的普及性和标准化。
构建了一个多层次、多样化的育幼服务网络。具体而言,政策鼓励社区、企业及个人等多元主体参与提供托育服务,以此推动服务体系建设的多元化。这能更精准地满足不同家庭的需求,形成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模式,增强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政策还着重于构建协同机制,以促进托育服务供给主体之间的合作,提升育幼服务的整体效能。这种协同机制的建立不仅能提高服务效率,还能确保服务的连续性和一致性,从而为儿童和家庭提供更加全面和高效的支持。
为确保政策得以有效落实,要进一步确保有充足的财政支持和合理的资源分配。对地方政府及其相关机构的财政状况、人力资源配置和物资供应情况进行细致评估有助于政策措施能够顺利推进。鉴于各地区在经济发展、社会结构和教育资源方面的差异,政策执行时需考虑到地方适应性,允许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进行灵活调整。未来,政策执行应进一步融合技术支持,尤其是信息技术和互联网平台的应用,以优化托育服务。同时,随着新模式和新技术的引入,建立相应的监管机制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至关重要。此外,加强对托育服务人员的培训,提升其专业技能和服务水平,以适应新的服务模式和技术要求,也是政策执行中不可忽视的一环。
(作者系南开大学社会学院副院长、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