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工作推进会暨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发展大会,昨天在临港新片区举行。会上发布《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政策指引》《临港新片区支持产教融合发展若干政策2.0版》,上海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促进中心揭牌,临港新片区多个重点产业校企实践基地、产教融合项目启动,产教融合创新联盟成立。
政策发力
新建项目最高可获2000万元支持
深化产教融合工作是国家推动教育优先发展、人才引领发展、产业创新发展的战略性举措,也是上海建立现代化产业体系、深化“五个中心”建设的重要引擎。根据国家试点工作部署,上海正从教育、产业、区域3个方面协同发力,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型城市试点建设,构建适宜产教深度融合的制度环境。
根据《上海市产教融合型企业建设培育政策指引》,在教育端,上海将优化院校学科布局,深化校企协同育人改革,让人才培养更适应产业的实际需求;在产业端,积极培育产教融合型企业,引导支持企业发挥人才培养的主体作用;在区域端,以临港新片区为核心区,深化产教融合生态建设,引领带动全市各重点区域改革创新,形成“1+N”区域发展格局。
上海市产教融合型城市建设促进中心同步揭牌。在相关部门指导支持下,促进中心将搭建链接产教各主体的服务平台,协助推动各项产教融合政策举措落地。
临港新片区始终把产教融合作为产业高质量发展、高校高水平建设、人才高标准培养的重要路径,持续打造更加“创新、多元、开放”的产教融合体系。作为全国首批产教融合试点城市,4年来,临港管委会共支持120个产教融合项目,累计拨付产教融合扶持资金1.52亿元。
“《临港新片区支持产教融合发展若干政策2.0版》更加聚焦、更加有力、更加精准。”临港新片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唐浩介绍,2.0版政策对于示范基地重要载体建设新建项目和改扩建项目,按照最高总投资(不含土地成本)20%的资金予以支持,最高分别为2000万元和1000万元。对于创新性、影响力突出,示范效应明显的产教合作项目按照最高总投资50%的资金予以支持,最高金额500万元。对于相关重大项目,支持其提升土地容积率、增加地下用地空间,推荐其享受临港新片区相关贷款贴息政策。
临港实践
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朋友圈”“生态圈”
大会现场,临港新片区启动11个重点产业校企实践基地,包括西北工业大学和上飞制造、西安交通大学和中国航发商发、成都电子科技大学和芯原科技、华东理工大学和臻格生物等,以及临港新片区车载软件与汽车联合实验室、PKU-WLA-ATLATL滴水湖公共实验平台、水下无人智能装备科技转化平台等15个重点产教融合项目。这些实践基地和产教融合项目不仅能够为重点产业培养和输送更多高素质的应用型、创新型人才,还能推动教育模式改革,实现教育资源与经济发展紧密结合。
新成立的临港新片区产教融合创新联盟,将构建覆盖行业企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功能性平台、行业协会的全方位体系,全力打造产教融合创新发展的“朋友圈”和“生态圈”。
在临港新片区,“把产线开进高校、把课堂搬进工厂”渐成趋势。
上海交通大学常务副校长奚立峰介绍,上海交大扎根临港8年,形成高水平的科技研发—转化—服务的环境和能力。截至目前,上海交大智能制造功能平台在临港已拥有20万平方米研发与生产场地,1800余名专职员工和师生,被认证为市、区两级科技创新型平台。
“产教融合,不仅是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更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加速产业升级的关键所在。”积塔半导体首席执行官周华博士表示,目前半导体产业存在人才短缺、高校学科设置与产业发展脱节、高水平师资队伍与前沿技术教材建设亟待提升等问题,要探索企业主导,带动人才培养整体提升,强化产学研结合新模式,以产定学定研。
临港新片区管委会发展改革处处长吴群峰谈到,此次新发布的2.0版政策对企业支持力度更大、扶持方向更精准。“新片区将坚持以产业需求为导向,以企业为主导,更好匹配产业端和高校端资源,进一步积极对接全国高校资源。”
市委常委,临港新片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陈金山,副市长解冬出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