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春期少年的暑假“心锦囊”

( 2023年07月14日 ) 来源:文汇报

      对很多人来说,悠长暑假的记忆往往有着当然也快乐的旅游、和同学结伴玩耍,包括开学前紧张赶作业。但是,暑假也有着另外一面,亲子关系紧张、学业焦虑、情感困惑、人际交往障碍、网络成瘾等往往也成为困扰不少学生和家长的“难言之隐”。尤其是青春期的中学生,这个年龄段是他们心理最敏感和复杂的时期,处理不好这些学习生活中的问题,很可能引发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甚至可能影响整个人生。
      
       那么,对于青春期的少年而言,在假期里最容易遇到哪些情绪和心理上的困扰,究竟该如何做才能为新学期积攒更多动能呢?
      
       漫漫长假,孩子容易产生这些“心病”
      
       根据我多年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经验,在长达两个月的暑假,中学生最常见的心理问题与心理困惑主要有五类。
      
       情绪管理
      
       无论是调查研究还是心理咨询汇总,我们都发现,高中生情绪管理问题最为突出,有的因为学业压力而压抑,有的因为考试而焦虑,有的因为人际冲突而愤怒,还有的因为努力很难见效而沮丧。随着暑假到来,也有部分学生会从紧张的学习状态一下子转变为过于放松的状态,整天玩耍、看电视、上网,人变得懒散而失去前进动力。
      
       学业压力
      
       高中阶段的学科多、知识难度大、考试情境性要求高,很多学生没能从初中的学习方式中调整过来,学习策略不当或者学习效能较低,导致对知识一知半解,他们过去在学业上的那种掌控感和成就感一去不复返,加之不少学生自我要求比较高,或者从小到大都承受着父母过高的期望,因此总体来看,高中生学业压力普遍比较大。
      
       厌学拒学
      
       近年来,厌学拒学的学生明显增多,有的对学校心生恐惧,有的感受不到学习的乐趣,有的逃避学习的辛苦,有的与自己过去相比或与其他人相比,成绩落差太大而丧失学习动力。
      
       到了假期,各种补习班层出不穷。家长们望子成才心切,同时也担心孩子落后于别人,往往把孩子的假期安排得满满当当。这导致孩子离开学校的高压环境,却背起另一种沉重的学业包袱。
      
       手机依赖
      
       手机等电子产品是把双刃剑,疫情期间,学生用电脑、手机、iPAD完成在线听课、互动讨论和上传作业等学习任务,而视频、小说、游戏、抖音、直播等往往在满足学生人际交往需求的同时,也造成不少困扰。尤其是在假期,学生更容易依赖手机,甚至严重影响睡眠,对身心健康造成很大影响。
      
       亲子冲突
      
       初中到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越来越有主见,自主性发展需求强烈,试图摆脱家长的管控。暑假里,家长和孩子共处的时间更多,长期近距离的相处会让不少亲子之间“相看两厌”,更容易关注彼此日常言行举止,不少家长过于关注孩子学业表现,很容易因唠叨、批评甚至打骂而让亲子冲突升级。
      
       直面现状挑战自我,帮自己跳出“压力圈”
      
       面对纷繁复杂的心理困扰,学生们要怎么做才能帮助自己跳出“压力圈”?
      
       放松心情:生活需要仪式感,学习就有学习的样子,假期也有假期的节奏。两个月的暑假是放松的好时机,尽量不要过分为学业焦虑,学会张弛有度,让身心在暑假中得到调整,下学期才会更有动力。
      
       健康生活:放松身心不是彻底躺平,熬夜玩游戏,或者生活随心所欲,即便是假期也要有健康规律的生活习惯,如规律的作息、充足的睡眠、健康的饮食、适量的运动,尤其需要培养并每天坚持1至2项自己感兴趣的体育运动,不仅强身健体,而且能提升心情的愉悦度。
      
       挑战自我:利用暑假时间,尝试跳出舒适圈,学习一项新的技能或者尝试做一些平常不太敢尝试的事情,如学习断舍离,做自己的收纳师,看到自己的房间整洁一新,会不会有强烈的成就感,心情会不会也舒畅起来?再比如学习制作点心,等父母下班时,端出来与他们分享,会不会觉得自己很厉害?这时候父母也许会改变只关注学业的习惯,觉得有一个这样的孩子也很幸福呢?
      
       直面现状:尝试分析自己的学业现状,是需要查漏补缺、加强基础知识学习,还是需要改进学习策略呢?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敢于直面自己的问题并挑战自我是最重要的。这些尝试能够让你更好地认识自己、挑战自己的能力极限,有助于提升自信心。
      
       交流情感:人际沟通能力是需要学习与训练的,不妨利用假期,主动与家人、朋友、老师等互动交流,告诉他们你的想法以及你最近的情况,语言交流能够帮助你放松心情,并得到对方的理解和帮助,在互动中你也可以增加对他们的认识和了解,这些都是我们需要学习的重要的社会技能。
      
       (作者为上海市特级教师、建平中学正高级心理教师)
      
      

 


热点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