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具盲盒助长学生攀比,代表建议立法规范此类营销

( 2023年02月26日 ) 来源:上观新闻

  建议尽快立法规范。

2.264.jpg

  进入开学季,文具盲盒受到学生青睐,甚至成为学生群体热衷攀比的新社交工具。在市人大代表、市市场监管局二级巡视员、市消保委秘书处秘书长陶爱莲看来,文具行业的盲盒营销给青少年带来了诸多不好的影响,建议尽快立法规范。

  “成年人尚且无法抵挡盲盒的诱惑,未成年人就更容易陷入其中。”陶爱莲注意到,“奥特曼形象”的卡牌成了小学生的社交“硬通货”。学校周边的文具店随处可见奥特曼卡,为了获得“隐藏款”,有的孩子不惜花光零用钱,有的要求父母帮忙买单,有一户家长竟花费200万元,只为孩子集齐奥特曼卡。

  “学生群体的社交圈较小,很容易形成‘社交绑架’和攀比。”陶爱莲说,盲盒是一种售卖惊喜的营销方式,因为具有不确定性,会引发以小博大的赌博心态,甚至会上瘾。消费者买了没有隐藏款或者较差的商品,一般不愿认输,追求补偿,从而一直买下去。美国心理学家斯金纳曾设计过一个试验,将小白鼠关在箱子中,一开始只要小鼠按下杠杆就能得到食物,小鼠吃饱了不会再按压杠杆。后来他改变投放规则,小鼠按压杠杆有时有食物有时没有。于是,小鼠会不断按压杠杆,即使吃饱了,也会继续按压杠杆。小鼠之所以会产生这样的变化,原因就在于养成了对不确定性的偏好。

  “盲盒的致瘾性和斯金纳箱机理相关,青少年处于性格养成期,不确定性的偏好会在某种程度上增加性格中的赌性。”陶爱莲说。

  文具盲盒还影响了文具产品迭代升级的正常趋势,企业在开发文具时会更加关注带有娱乐和社交属性的噱头,而不是产品本身的质量提升,这不仅不利于产业健康发展,也会影响青少年的正常学习。“有的经营者产品本身并没有过硬的竞争力,只想着蹭盲盒的营销热度,有的经营者将盲盒当做清库存的工具。”

  陶爱莲注意到,由于盲盒营销模式比较新,国家层面的立法尚未涉及。本市地方立法虽有探索,但相关规定比较原则和宽泛。比如在《上海市消费者权益保护条例》中,规定了开展随机销售活动不得违反法律法规的规定,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而针对文具盲盒存在的诸多问题,目前缺乏针对性的、具体的法律规定。

  去年本市出台《上海市盲盒经营活动合规指引》,其中明确,盲盒经营者应公示商品种类、抽盒规则、商品投放数量、隐藏款抽取概率等信息,充分告知消费者,并保留完整的概率设定、抽取结果、发放情况记录等备查。同时也对未成年人构建了保护机制,要求盲盒经营者不得向8周岁以下儿童销售盲盒;向8周岁以上未成年人销售盲盒商品,应通过销售现场询问或网络身份识别等方式取得相关监护人的同意。

  “但这只是合规指引,还不是法规,约束力有限。”陶爱莲建议采用修正案的方式在《上海市未成年人保护条例》中增加对文具盲盒的专门规定。比如规定不得在以青少年为主要用户的文具产品(包括卡牌)中采用随机销售性的产品设计或营销方式;规定盲盒式文具产品不得进入本市中小学。

热点新闻